0571-87859897
 
DB视讯新闻

DB视讯现场 如何杜绝盲目施救?构建有效的有限空间救援能力?


更新时间:2025-06-25 03:04      点击次数: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高发且极易造成多人伤亡的严重后果,而这些伤亡中,很多与盲目施救和营救不当有关。国外有关数据统计显示,60% 有限空间事故的死亡人员是施救人员;近期,国内对工贸行业较大有限空间救援数据统计显示:85% 以上事故伤亡扩大与盲目施救有关。企业构建高效、有力的有限空间救援能力,避免盲目施救、消除或减轻有效空间事故损失是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任务。构建有效的有限空间救援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有限空间属性和风险不一,救援技术也有差异,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安监总局59号令)和AQ 3028-2008标准要求,有限空间救援可分为三个层级:自救、非进入式救援和进入式救援。除自救环节外,后两种救援方式均需要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能力体系,需要作业人员具备开展活动的能力,即包括技能水准、装备水平和组织协调性的有限空间应急救援能力,方能在事故后开展安全、有效的救援活动。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台账管理制度,每个空间单独建档,包含:风险等级及判定依据、最大允许作业人数和必备救援装备清单。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分级管控:一级高风险作业需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配置双监护(1名外部+1名内部专业监护),专业救援队现场待命;二级中风险由安全部门负责人审批,专职监护员值守,确保救援设备5分钟内可用;三级低风险由班组长审批,安排兼职监护,配备基础自救装备。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每季度复核风险等级,在工艺变更或设备改造后48小时内重新评估,确保风险管控措施始终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种从建档到分级管控再到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效率,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提供了系统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智能化监测技术(如大唐思拓有限空间智能哨兵)通过实时监测有限空间内的气体浓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并将数据同步至指挥系统,企业能够更精准地评估风险,动态调整救援策略。例如,若监测到某有限空间有毒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可提前部署专业救援设备或联系第三方救援力量,避免仓促应对。

  能力保证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风险和有限空间救援能力要求,匹配合适的有限空间装备配备,常用有限空间装备包括:用于呼吸防护的各种空气呼吸防护用具;用于有害有毒气体监测的气体探测仪;用于人员转运的垂直 / 水平三角架、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安全绳以及与安全绳配套的上升器、下降器、保护器、滑轮、救援担架等;用于有毒有害物质驱散的风机、风管;于化学品身体防护的化学品防护服;用于高处坠落保护和救援安全带等。

  有限空间应急救援装备要切实匹配应急救援场景,不能为了配备而配备,需要根据有限空间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例如针对不同化学品暴露危害的呼吸防护;不同伤情情景下的担架类型,不同有限空间结构形态下的转运系统等…,装备配备不求最贵、最好,但务求与应急场景匹配。合适装备配备外,需要有对装备的良好保养和维护:是否按照生产厂家要求进行保管和存储;是否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定期检测和保养,保养人员是否熟悉装备相关性能;都是决定在真正需要使用装备时,应急装备是否能用得上、用得好的重要因素。智能管控系统可实时监控装备状态(如气体检测仪电量、呼吸器使用时长等),并在异常时自动提醒,让救援装备可靠。部分系统还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装备与救援指挥中心的联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相关事故调查和统计显示,响应人员没有经过培训或者培训不充分是应急响应过程中导致伤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有限空间响应队员需要接受与应对场景一致的培训并认证,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的识别、危害、管理制度、进入程序,救援装备使用、团队沟通方法、医疗急救能力、指挥系统等相关内容。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安监总局30号令),建议建立三级培训机制:

  数字化工具(如有限空间智能管控平台的演练记录功能)可辅助评估救援人员的实战能力。通过分析演练数据(如装备操作熟练度、危险判断准确性等),企业能针对性优化培训计划,确保人员能力持续符合救援需求。

  有限空间应急救援过程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甚者跨团队的活动,在救援过程中建立良好救援指挥系统是实施安全、有效救援的关键。基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要求,推荐采用三级指挥架构:现场指挥组由持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人员担任,负责一线救援指挥;技术支持组负责实时分析智能终端回传的各项数据;应急决策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集成化智能平台能够将有限空间内的环境数据、人员状态等信息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帮助指挥官动态调整救援方案,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误判。

  构建有限空间救援能力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没有应急就是最好的应急。企业需通过风险分析、装备配置、人员培训和指挥体系建设,形成闭环管理。在此过程中,融合智能化技术(如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等)可显著提升救援的精准性和效率,但技术仅是辅助手段,最终仍需依靠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应急预案。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消除或减少有限空间事故,真正实现有限空间作业“零伤亡”的目标。

 

Copyright © 2002-2024 DB视讯监控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TEL: 0571-87859897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月明路66号浙水大厦A座      邮箱:yanghan@163.com

浙ICP备05029014号-1